不過,「姓」和「氏」原是分開的,在夏、商、周之時,人們有姓亦有氏,「姓」的由來源自人群所屬的部落或居住的地方,至於「氏」則源自古時皇帝封侯賜相時,所賜下的官職與爵位的稱呼,故此古時的達官貴人有「姓」亦有「氏」,而平民百姓則只有姓名而沒有「氏」的稱號。
根據歷史推斷,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為炎黃二帝,即是「軒轅黃帝-姓姬」及「列山炎帝-姓姜」,他們分別屬於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,後來黃帝與炎帝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,使華夏民族的勢力得以擴展,而黃帝和炎帝為了霸業而在阪泉互相廝殺,結果炎帝被打敗,當時處北域的黃帝乘勢南下,使炎黃二族的勢力再展延至長江及漢水等流域。
而之後的夏、商、周都是黃帝的後裔,後來隨著母系社會的瓦解,母權制漸漸讓位於父權制,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,華夏的地位得以確立,而各部族發展成更多的支流,並繁衍生出百家之姓。